回到顶部
产品分类
  • 1
  • 4
  • 3
  • 2

秦陵马俑的制作与烧制工艺新论

 口述:邢良坤  整理:王玉

 

秦陵马俑与人俑并称为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与人俑大量完整出土不同,兵马俑坑的研究及挖掘人员至今没有发现保存完整的马俑,这给研究马俑是如何制作及烧制的工作带来了巨大难题。马俑采用写实制作的工艺,其比例大小均是对照真实马匹制作而成,关于体积较大、造型各异的马俑究竟是如何制作和烧制的至今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将坯体分为躯干、四肢、颈、头、尾巴、耳朵预制件组合粘结制作,制作时将躯干置于事先制作的支架上进行塑形连接,四肢与躯干的连接依靠支架支撑对接,烧制时采用整体入窑,马俑呈站立四肢向下着地受力的姿态在窑内进行烧制。(详见袁仲一著《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十三章第二类目陶马的制造工艺)虽然,研究人员总结出一系列关于马俑的制作及烧制方法,但是,按照这套制作及烧制马俑的方法进行马俑的复制,至今没有取得成功,这间接地表明目前研究人员所总结的关于马俑的制作及烧制方法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根据资料记载中出土马俑的碎片及残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推断和总结出了马俑的制作及烧制方法。

一、坯体的制作

1、躯干的制作。虽然马俑坯体的制作是通常所说的采用预制件组合粘结的制作工艺,但所不同的是,躯干在制作时是将马俑肚子向上的形态置于陶颗粒堆或沙堆上。由于陶颗粒堆或沙堆的流动性强,又有一定的承重力及透气性,沙堆或陶颗粒堆可以随着躯干的形状均匀、柔和地承载,将马俑的躯干放置在沙堆或陶颗粒堆上可以保证躯干不变形不干裂。躯干采用合胎工艺制作,将泥片手工压实连接,当泥片连接至整体躯干横向一半时,在内部放置木质支架防止坯体坍塌,放置支架后继续用手工将泥片压实连接直至躯干整体完成,之后在马腹部钻出几个人手能顺畅出入的圆孔(从马残躯上可以证实),这些圆孔的作用是将躯干内部支架取出,以及在连接四肢及颈部时方便制陶人员的手在躯体内部工作所用,躯干内的支架在躯干阴干至60%左右取出,因为达到此干湿度,坯体的强度增大,凭自身的力量可以保持挺立而不坍塌,并且用手大力按压坯体还可以继续塑形和连接其他部位的预制件。另外,坯体由湿变干会产生收缩变形,木质支架与坯体的收缩比不同,在这个干湿度下,取出支架能有效防止因收缩比不同导致的躯干坯体收缩后木质支架将躯干顶开裂的现象,在这个干湿度下取出支架以及继续连接其它预制件,是非常符合陶艺制作原理的。

2、躯干与其它预制件的连接。躯干合拢后,将躯干翻转置于事先制作的支架上,因在此种状态下马俑的受力点集中于马腹部,所以支架的横杆应是越宽越好,支架的受力点应位于马俑两端总长度的五分之一处,这样可以分散马腹部的受力点,防止因受力点集中导致躯干坯体损坏。将躯干稳定放置于支架上后,开始对接颈部及头部耳部的预制件。在对接时应注意预制件的干湿度要与躯干一致,因干湿陶土的收缩比不同,无论使用何种对接手法,都会因收缩比不同造成预制件脱落,所以预制件的干湿度一定要与躯干一致,这样才能使预制件接口同步收缩,不会产生因自然晾干而断裂或脱落。要保证预制件不脱落,除预制件与躯干干湿度需达到一致外,在对接时还应注意手法与技巧,在对接口处使用抹布或刷子反复擦拭,使对接口的浮层泥脱落露出陶土颗粒,找准角度将预制件对接,在对接处使用泥条塞缝反复按压,压实抹平之后,将手从事选预留的圆孔中伸入躯干内部,在对接口内部塞泥条反复按压涂抹直至均匀压实。注意对接完成后对接处的角度不是呈90°直角,而是呈自然过渡的弧形,对接处的泥层厚度超过坯体厚度一倍左右。按照以上的预制件对接方法,可以保证预制件不脱落,除非有外力原因。由于在对接颈部头部耳部时,马俑的躯干是呈马腹向下的直立形态,干湿度适宜可以同时进行马背、马面等部位的细致雕塑,完成后再整体翻转成马腹向上的形态置于沙堆或陶颗粒堆上,将马俑躯干内的支架取出,继续进行马腿、尾巴部位的对接与雕塑,对接方法一定应与连接颈部、头部、耳部的方法一致。马俑的坯体整体制作完成后,放置阴凉处慢慢阴干,注意马俑要一直保持马腹向上的反转形态,并一直置于沙堆或陶颗粒堆上,因陶颗粒堆或沙堆的流动性强,又有一定的承重力及透气性,沙堆或陶颗粒堆可以随着马俑的形状柔和均匀的承载,达到整体同比收缩多点均匀受力,保证预制件不脱落,并且可以减少因人工搬抬而产生的坯体损坏。如果将马俑四肢向下着地摆放,因受力点集中于四肢,坯体的收缩力量与受力点相互矛盾抗衡,便会导致腿部断裂。同样,因坯体没有进行烧制,硬度强度不够,马俑的四肢承载不了躯干及颈部头部的重量,也会产生马俑腿部断裂的现象,长出躯干的头部颈部因比例过重没有支点会出现脱落等情况。如果将马俑置于支架上悬空摆放,马腹部就有可能出现因收缩力与受力点的矛盾相互抗力,造成马腹变形受损,四肢悬空也会因自身的重量所产生的下坠力导致腿部脱落。所以,采用马腹向上的姿态放置于沙堆或陶颗粒堆上阴干坯体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二、烧制方法

1、马俑在窑内的摆放。在窑炉内部放置沙堆或陶颗粒堆(陶颗粒的大小最好是大于大米粒,小于黄豆粒),将马俑依旧保持马腹向上的形态放置于窑内的沙堆或陶颗粒堆上,马腿向上进行烧制,可以让马腿在高温下任意收缩变形,四肢均不会折断或脱落。因为沙子和陶颗粒的流动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承重力及良好的透气性,沙堆或陶颗粒堆可以随着马俑的形状柔和均匀的承载,将马俑放置在上面可以分散受力点,达到整体同比收缩多点均匀受力。使用此种烧制方法除去因人为搬抬造成的外力损坏,马俑的成功率基本可以达到100%。如果将马俑四肢向下着地摆放烧制,马俑受力点集中于四肢,在高温下会产生因坯体的收缩力量与受力点相互矛盾抗衡,必然会导致的马俑腿部断裂现象,也会导致长出躯干的颈部与头部因缺少支点被自身重量所产生的下坠力造成断裂或脱落。所以,马俑绝不是采用四肢向下自立着地的方法烧制的,而是采用沙堆或陶颗粒堆承载以及马俑四肢向上形态的烧制方法,否则不可能成功烧制马俑。如果使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采用马俑四肢向下自立着地的方式进行烧制,笔者虽然可以成功烧制,但是成品率会很低。

2.马俑的烧制时间。与人俑一样,马俑也是与青砖同窑烧制,由于青砖厚,马俑大,所以每窑的烧制时间大约在57天左右,当窑烧到最高温时,高温时间要延长3小时以上,这样沙堆或陶颗粒堆可以完全被烧透,如此,窑内物品也会被充分烧透。青砖叠摞摆放在窑内,可以有效合理的占用窑内空间。窑内的燃烧气体均匀,窑内的俑与砖受温均匀,可以减少作品烧偏的几率。另外,由于陶颗粒和沙子的透气性强,高温下亦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使马俑受火均匀,既能烧透又不烧偏,会极大地提高烧制马俑的成功率。

笔者不仅有多年累积的制陶烧陶经验,而且在窑炉学、火燃力学、硅酸盐、化学、釉彩等学科都有显著的成果。科学发明数量连续五次打破世界吉尼斯之最,填补了中国陶瓷自宋代起无进步无成果的空白。笔者凭借多年的制陶烧陶经验,结合自身在窑炉学、火燃力学、硅酸盐等学科的显著研究成果反复实践,最终证明,笔者所总结的马俑的制作及烧制方法是正确科学合理的,按照笔者关于马俑的制作及烧制方法,马俑完全可以被成功复制。而目前其它研究人员所总结出的关于马俑的制作及烧制方法则是不完全,不正确的。

 

                               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