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产品分类
  • 1
  • 4
  • 3
  • 2

浅谈目前文化艺术收藏市场及各学术领域现象

 

现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艺术品收藏已普及至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由于对艺术及鉴赏知识的不了解,人们无法辨别什么种类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就此我们先来谈一下关于收藏的几个要点:

一、古字画。由于这类藏品本身就十分脆弱且极易损坏,加之年久风化,纸张和墨迹会慢慢变质退色,使字画表面的清晰度下降,收藏价值也会随之降低。古字画对收藏及保存环境的要求条件十分严苛,一般普通人是无法达到的,如果得不到好的保存会使本就很脆弱的古画加速风化,最后将变得毫无收藏价值可言。

另外,古字画的鉴定不好掌握,简单来说,要看字画的纸张、墨迹、印泥是否是书画家所在的年代,其次要分辨书画家的笔迹、画风等等。比如古代的王羲之、米芾、郑板桥,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等,这些书画大家在其生活的时代就十分有名气,当时社会仿制他们作品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在当时的市场中就存在许多仿制品。如此,正确的鉴定书画作品是十分困难的,其本身的收藏价值远没有它的历史研究价值高,这种类型的藏品适合博物馆收藏、研究。由于目前古字画的市场价格较高,藏品入手后不可随意把玩欣赏,所以这类藏品不适合个人收藏,喜欢字画的朋友们要谨慎收藏。

二、看物不看名。艺术品是以艺术为核心,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其次要考虑是否适合个人收藏以及需要摆放的位置。真正伟大的艺术品,无论出自谁手均是值得收藏的,比如说现在广受追捧的古代玉器,古代玉器无论是艺术底蕴、文化内涵还是雕刻技艺,均是现在或未来难以超越的,这些玉器上并没有留下雕刻或设计者的名字,难道就不值得收藏了吗?我们再观察各个博物馆所收藏的玉器、瓷器、木器等藏品均是没有作者留名,虽然这些伟大作品的作者我们无从知晓,却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些艺术品的喜爱和珍视。古代艺术品均有超高的艺术文化内涵,并且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地位较高,主要是因为那时的工匠艺人们不是为了名利或金钱在创作,而是为了更好的创作而创作,结合当时皇权统治的社会现象,古代的法律会对工匠艺人们有所制约,如果将象征皇权的艺术品制作成了残品,会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震怒,工匠们也会为此而招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在皇权统治时期是十分常见的。

现今社会,人们在收藏作品时,必问的就是这是出自哪位名家,如果是名家作品那么价格会高的离谱,如果师出无名那么艺术品的价格就会相对低廉。其实藏友们都忽略了一点,让作者成名的是他所制作的某件艺术欣赏力较高的作品,并不能不代表该作者制作的所有作品都有收藏价值。尤其目前较有名气的艺术家,基本上已不在艺术发展上钻研了,成名后的作品多数相对简单,达到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力保不出错目的,以确保经济收益稳定增长。成名之后再谋取一定的官职官衔,是大部分艺术家的必经之路,政治和艺术两项相辅相成所得到的经济与名望收益会成倍增长。这些人因为社会负担重,难以稳定思想专心创作,长此以往难免会遗忘初衷,所制作出的作品水准和艺术价值也会随之下降,逐渐演变成纯粹的经济产品,目前文化市场越来越低迷,艺术创作逐渐退化的现象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藏友们一定要注重艺术品本身的价值,不要关注出自谁手。这样才能保证所收藏藏品的品质。

三、自主学习收藏知识。藏友们要认真学习,尽可能的掌握各方面知识,既不要一意孤行,也不要盲目听信他人,要按照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欣赏水平正确的选择藏品。要有明确的收藏目的,比如说,是为了家庭装饰选择艺术品,还是为历史学术研究选择文玩小件等等,尽量挑选适当的藏品,不要超出所能承担的经济范围,谨防被误导蒙骗。尤其是经济条件好的藏友们更要谨慎出手,要经常到文化艺术场所吸收知识,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学习,在知识量充沛的情况下观察市场状态,理性的选择正确的藏品。

总之,在艺术品收藏领域里,要认真深入的学习,谦虚谨慎的入手藏品。

因为对收藏知识学习不到位,所以大部分藏友们会寻求专家、学者请教学习,这本是好现象,但由于目前的文化艺术、甚至科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制度混乱,学术腐败现象严重。藏友们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让部分伪专家们趁虚而入,他们为了经济利益误导收藏界,胡乱评论鉴赏,毫无道德底线可言。其实不只是文化艺术领域,其他领域的伪专家数量也不在少数,他们荒谬的言论及思想,已经对群众生活产生了影响,造成了群众经济财产的间接损失。

如几年前24亿金缕玉衣骗贷事件,事件大致过程是由一名商人与一名所谓的专家刻意造假后,请来各大相关权威部门的专家进行组团评定,这些专家利用职务的便利联名出具了一份鉴定证书,之后商人利用这份证书骗贷7亿元人民币,使国家遭受5.4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这不是单独案例,近几年文化市场所发生的类似案件不在少数,

现在,只要交纳一定的鉴定费用,国内几个权威鉴定部门均可以提供鉴定服务,国家也花费大量资金购入鉴定设备,鉴定专家多年的经验与先进的鉴定设备结合,鉴定结果基本可以达到准确无误。那为何仍旧出现重大鉴定失误呢?在鉴定界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年轻人熟识的新型鉴定设备老一辈鉴定人员不会使用,如果使用新型鉴定设备,那么老一辈鉴定人员多年的经验就将毫无用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老一辈鉴定人员索性就决定不启动新型鉴定设备,因为这些人资格老,话语权重,年轻人不得反驳只能执行,所以国家为文玩艺术鉴定事业投入的大量资金,就这样年久蒙尘自然淘汰了,现在鉴定的普遍现象依旧是只凭鉴定人员的个人眼力和多年经验,因为发生鉴定错误也不会负刑事或民事责任,所以可以毫无负担的出具鉴定证书或说明,这其中也不乏有人为了巨大经济利益,毫无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的利用职务便利,胡乱出具代表国家相关部门的证书或说明,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由于国家权威部门出具的证书或说明具有社会信服力,所以才造成多起因鉴定结果错误所引起的经济纠纷案件,这种学术狭隘、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导致国家及群众经济受到损失,部分群众还会被误导,在学习文玩、艺术品鉴赏方面的道路越走越偏。长此以往,文物专家的公众可信度将不复存在,国家权威鉴定部门的尊严也会受到质疑。

现在各种媒体业比较发达,收藏类节目广受追捧,有些节目制作人在收藏方面是门外汉,故而请教所谓的大师坐镇把关,殊不知这些大师本身也是一知半解,偏偏又要端着身份,从而导致播出的节目内容外行人一知半解,内行人耻笑纷纷。

如电视节目中公开出售的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名画印刷品,印刷品毫无收藏价值可言,正常的市场价格是每幅几十元,可是在电视节目中要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每幅,为了提高销售率,节目组会请来许多所谓的书画大师、鉴定权威人士来帮助吹嘘产品,误导群众购买没有价值的物品,使群众的经济受到损失。

前几日某媒体平台播出了一档关于和田碧玉收藏价值的节目,其中反复强调碧玉中带黑点的是纯正的和田料。这简直是无稽之谈,纯粹的为了利益误导群众。玩玉的朋友们都懂得无论产地是哪里,大部分碧玉玉质中都带有黑点,玉质中带有黑点就绝对不是好玉,上好的碧玉是绝对没有黑点的。这档节目邀请的也是所谓的评玉界的权威专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此专家说出有损德行的外行话,误导广大群众,丧失了学术专家的道德底线。这样不负责任的、有损群众经济利益的节目公开播出,各大媒体的相关负责人员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因为没有触犯原则性错误,传播媒体不用承担相关责任,就可以只贪图利益,毫无职业操守的公然挑衅人性道德底线吗?现在各大传播媒体应该肩负起应尽的责任,播出有正确引导性、学习性的节目,最大限度的为群众服务方是正道。

以上的情况充分说明,由于体制混乱从而导致各领域的伪专家四处横行,各种所谓的专家学者没有职业操守,为了利益信口胡说,这种危害国家以及群众的利益的情况,国家及相关部门应该有所重视,要铲除层出不穷的伪专家,必须从根源抓起,要有效的整顿文化市场,有序的管理相关人员资质。

目前,文化艺术人才的考核制度没有正确标准,只依靠几位艺术界地位较高的人士以专家的身份进行评判。这种评审的制度有很大漏洞,其一、没有等级标准,什么是优,什么是劣全靠评委专家的一句话。其二、评审专家的资质,专家本身是否有资格做评委,资质是从何而来。

所谓专家,必须在某个领域中有突出学术成果,并引领带动其行业,方可称为专家。这是国际统一的评定专家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评定专家,纵观目前文化艺术界,可以称为专家的人数寥寥无几。可是,现在的文化艺术行业中专家数量多如牛毛,大大超出目前行业中的学术成果数量,此现象充分说明,目前文化艺术行业中大部分的专家名不副实。如果,在考核中负责评定人才的专家不是专家,考核的标准与结果该如何评定。

由于体制上的错误导致文化、艺术,甚至是学术领域大混乱,多数栋梁之才因为没有公平公正的平台展示自己,长期被压制,得不到好的发展。长此以往,国家的艺术、文化和科技学术体系将毁于一旦,想要去伪存真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不记名考核,评定的方式除了由真正的专家为主审外,还可以利用各大媒体的传播平台,公开公正的全民参与。比如:参加考核的作品不留名字学派,专家只根据作品来评定等级,专家评定过程要在传播平台直播播出,感兴趣的群众可以参与其中,评定结果也要在多个传播平台上公示,确保整个考核的过程与结果公平公正公开。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人才,还可以让伪专家们无所遁形,有效的杜绝学术腐败,肃清学术领域。这种简单明了,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至今得不到采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滥竽充数的伪专家太多,这类人群目前已充实个学术领域,他们担心采纳该考核制度会暴漏其本身学艺不精的真相,这些人基本均有官职在身,并且以专家的身份行事多年,有一定的社会号召力,话语权较重,具有一定的阻止改变考核制度的权利及影响力。

2.大量收藏伪专家作品的人群,目前市场所谓专家大师的作品价格均是不菲,凡能够买到的人经济实力一定不低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部分人担心举办此类考核后,自身所收藏的伪专家作品会贬值,对推行新的考核制度是极不赞成的。

3.各领域高层无作为甘做和事佬,明知是错误的却不纠正,明知是正确的也不采纳,一心只求不做不错保官职。如果没有权威部门的支持,改革考核制度难以得到实施,小部门或单位个人轻易的举办此类考核,不仅公众信服力低,可能还会面对被打压,撤职等后果。

应该尽早推行有效学术考核办法与制度,相关部门要下定决心知难而上根除积疴。制定长期有效的各领域管理办法,方能看到清明的文化艺术及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