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产品分类
  • 1
  • 4
  • 3
  • 2

关于秦始皇陵火烧及秦俑坑盖棚的新理论

口述:邢良坤 整理:王玉

 

      历史上记载项羽入关后,大肆焚烧破坏秦始皇陵,使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进行内部挖掘。结合以上,我们目前所得出的结论是,兵马俑坑也在此次浩劫中受到了波及,我们目前所发现的12号俑坑内有黑色木炭的痕迹,这二个俑坑的塌陷也是火焚烧后造成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一、秦始皇陵地宫遭火焚烧,盗掘。

地宫遭到大规模焚烧甚至祸及兵马俑坑,这个理论从科学角度分析是严重错误的。据记载秦始皇陵的深度距地面约35米,建造时向下挖坑直至挖出泉水为止,之后用铜铺封垫平。由此可见除了地上部分,陵园的地下部分是距地面很深的封闭的地下王国,地下是十分潮湿的环境,并且地下陵园的修建除了棺椁外,易燃的木质材料使用量非常少,几乎为零,如此火轻易不会燃烧。假如整个地宫的修建全部使用木质材料,火也是燃烧不起来的,因为地下缺少助燃气体——空气,这些简单的道理说明,在封闭的地下空间内火是无法大面积长时间燃烧的,既然火燃烧不了,那么大面积焚烧就更不可能了,所以秦始皇陵地下部分遭大火焚烧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另有传说,历史上秦陵几次被大规模盗掘,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据记载中所说,秦陵在挖坑时直至挖到泉水方停,这种条件在长期的地壳轻微变动和季节变换下,可能会引发地下泉水倒灌的情况。另外,由于当时陵内是采用铜来铺封,这种情况会导致水量充沛时由周边位置渗入陵内的水无法排除,或许现在秦陵内部早已经遭到水的浸泡,此情况可根据陵园周边的地下水位线位置来具体推断,如果秦陵真的遭到水泡,那么在没有潜水和水下照明设备的古代,盗掘是不可能完成的。陵园遭到水泡的情况发生几率十分小,陵内依然是旱坑的可能性较大。假如陵墓的陵道真的被打开,那么陵内的珍宝基本已经被洗劫一空了,盗墓者绝不会手下留情为后人留下珍宝,但是,由于秦陵的面积庞大,设计复杂,并且陵内的陪葬品均是为秦始皇所制作,除了器物造型异常精美以外,这些器物上应该留有代表皇室的特殊印记,目前,考察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作品、拍卖市场拍卖品、古玩交流市场流通品,均没有发现此类器物,所以秦始皇陵被人盗掘可能性很低。

二、兵马俑坑的封坑方法和坍塌原因

根据目前我们所发掘的四个兵马俑坑情况,研究人员总结出兵马俑坑的封坑方法为:在土隔墙两边排列木柱,在柱上置横木,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的搭盖棚木,之后铺上一层芦苇,最后覆盖黄土。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木质材料经不起风化腐烂,尤其是在兵马俑坑这种潮湿的地下环境中更容易加速腐烂,假如所有俑坑均使用这种封坑方法,那么兵马俑坑早应该大面积坍塌,暴漏,被人所发现,而不是一直保存完好的坚持到90年代,才因人为的挖掘而被发现。

陵园的设计者为当朝丞相李斯,此人聪明绝顶,学富五车,他绝不会愚蠢到使用木质材料来封坑。兵马俑坑正确的封坑方法,最有可能的是:采用与其它墓葬俑群坑相同的封土方法,将俑摆放完成后,直接培土夯实。如果真的要使用盖棚的方式进行封坑,对比当时的开采运输能力与成本,应该是使用青砖垒砌成拱形盖棚,之后覆盖黄土的方式。使用这二种任意一种封坑方法,都可以有效防止俑坑大面积坍塌,如果发生坍塌也是由于表面封土层的黄土流失而导致的小面积地表塌陷,这种情况不会对坑内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地表轻微的下陷会随着岁月慢慢隐蔽,消失,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完好保存兵马俑,更能防止墓葬地点被发现。现在,兵马俑坑中残留的木柱,其作用一是加固土隔墙,二是为防止在施工时俑道遭到雨水冲刷导致垮塌,以及为劳工们遮风挡雨所临时搭建的。这种临时搭建,会随着俑的培土工作完成逐步撤掉。

12号俑坑出现的坍塌现象不是因为大火焚烧,而是另有原因,因为坑内缺氧即便点火后也不会大面积燃烧,所以不会因此造成坍塌现象。原理同第一大条。

导致它的坍塌有二点可能性:1.起义军所致。在秦陵修建的末期出现了起义军,起义军攻打至秦陵附近时,当时负责监工陵园修建的少府令章邯率领修陵大军进行反击,逼不得已将秦陵工程草草结尾,几个俑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修建完成就被匆匆掩埋,由于掩埋仓促,俑坑口被部分流窜的起义军发现,起义军从坑口进入坑内对俑坑内部进行焚烧破坏,但由于火势会引起俑坑口坍塌,所以火没有大面积燃烧就因缺氧而自然熄灭。临时搭建的棚顶没有拆除就直接覆盖黄土,木质材料长期风化腐朽而导致俑坑坍塌。2.修建人员自己所为。为了更好地保护其他完成的俑坑,匆忙的将未完成的俑坑焚烧损毁之后草草掩埋,有坑无俑的4号坑也能侧面的反映当时紧急的情况。

目前,我们所挖掘的四个俑坑均是陵园施工末期的产物,不能代表其他时期所完成的俑坑,可以离开这个俑坑群,另挖掘其它坑群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秦始皇陵给我们留下的谜题太多太多,古人的智慧远超于我们所知,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不断的去追寻去发现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