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产品分类
  • 1
  • 4
  • 3
  • 2

浅评高古玉、古玉与现代玉

 

口述:邢良坤 整理:王玉 校稿:王红旗

 

关于玉的年代划分,目前是众说纷纭依据各有不同,比较普遍的划分方法是:汉前包括汉代的玉器称之为高古玉,这种划分方法很有科学依据,因为从石器时期至汉代,中国的文明进步比较迅速,汉代时期科学艺术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诞生了代表文明进步的钢铁,虽然没有全社会普及,但是成功冶炼出了冷兵器。所以,这种划分方法是可以被认可的。但是,如果从玉器被皇权垄断的时间段来划分,也就是以宋代为界限,宋前玉器没有进入社会一直被皇权所垄断,宋代开始,进入社会普及至民众之中,这种划分方式也是比较有道理的。

暂且不深究高古玉年代划分的合理性,我把我的理论结合目前比较常见的年代划分,得出的结论为:按照电力工具出现的时间来区分古玉与现代玉的时期,汉后至没有电力雕刻工具前称为古玉,之后的统称为现代玉器。我将按照这种玉器的时期划分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我想谈的是:高古玉、古玉及现代玉的选材,目前我国所出土玉器,所选用的玉材繁杂,多为和田玉、南阳玉、岫玉以及未知的其他地方玉,很大一部分玉矿我们根本分 辨不出它的产地及品种,尤其是高古玉,它入土时间较长,受时间及墓葬地的复杂情况影响较深,会被土壤和其他矿物影响其本身的分子结构,从而改变本身的质地,玉器出土后,土蚀土沁及风化的现象特别明显。我认为在高古玉时期,南阳玉应该是被广泛使用的,其一,因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南阳玉出产自河南南阳的独山,在遥远的古代运输能力差,工匠们多半会就地取材,采挖地理位置比较近的南阳玉,这样相较于从遥远的新疆取材玉料,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南阳玉的硬度在6~6.5之间,密度在3.29左右这些数值与和田玉相近,呈色有77个色彩类型,这与岫玉的多色性相近,根据这些特点,目前所 出土的硬度较高、呈色纷杂的大件玉器应该就是南阳玉所制作。现在大部分出土的高古玉,人们按照玉质、器型、出土地点等因素将之归为和田玉、南阳玉或岫玉,硬度高的就归为和田玉、呈色繁杂的硬度相对较低的归为南阳玉或岫玉,这种归划方式应该是不完全的,有资料证明古代的玉矿数量达到上百个,在高古玉时期,玉矿的种类及数量应该超于我们目前所知,有很多玉矿的储藏量很少,可能只有几吨至几百吨不等,玉料筛检后成材的更是寥寥无几。从出土的玉器中 会发现一些玉的硬度高、密度大,呈色多样,分子结构不清,由于墓葬地的复杂环境,单从呈色和分子结构分辨不出玉材的具体种类和产地,就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先人们所采用的玉材是我们所未知的,现在已经枯竭或随着地壳变动消失的玉矿。

在当时已经被发现的和田玉矿、南阳玉矿以及岫玉矿,由于矿产储备量大,直至今日仍然在开采,但是由于古代开采技术及工具十分落后,深度开采是不可能的,所挖採的玉只是位于地表下较浅的位置,将较浅位置的玉开采一空后,玉矿就会被暂时搁置。这点我们从现在所出土的玉器中可以看出,所出土的玉器中有部分的和田玉硬度密度不够,土蚀土沁现象严重,被发现时就有开裂、断裂或粉化现象,但是也有同时期或同地点出土的和田玉器,土蚀土沁现象轻微,基本没有钙化,有也是极微薄的一层,仔细清理后钙化层就会消失,没有断裂或粉化的现象。这是因为和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势地貌所致,和田位于中国新疆,南抵昆仑山与西藏交界,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位处亚欧大地的腹地,冷空气及暖流不易进入,导致和田形成了温暖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多为风沙天气降水量少,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附在地表浅处的玉常年在这种环境下,玉质逐步变得干涩、密度稀松、硬度下降,这种玉材在被分割后,靠近地表的部分经雕琢入土后经不起土蚀土沁及风化,随着时间推移玉器自身就会产生断裂或粉化现象,相对比较下地表深处的玉材,玉质还没有发生变化,雕刻成玉器入土后,土蚀土沁及钙化现象比较轻微,出土时是完整的,色泽艳丽质地温润的上等玉器,当然这种等级的出土玉器数量极少。

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普遍采用岫玉以及一种硬度较高的黑色石头,那个时期人类文明刚刚开始,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基本没有开采玉矿的能力和技术,所选用的材料是捡拾附于地表的岫玉以及黑石,由于岫岩的地理位置地壳活动频繁,玉材大多硬度不高,具有多样性和多色性,所出土的红山时期玉器,多为岫玉的特性,属于软玉系列,土蚀土沁及粉化现象严重。所以说在古代曾经存在几百个玉矿的说法是可以认可的。

离开高古玉,我们分析古玉,这个时期的玉器在选材方面,要高于高古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开采玉矿的工具及技术方面有所进步,所以有新的玉矿被发现及开采,部分被搁置的玉矿也被重新使用。其中和田玉矿被重视起来,因为高古玉时期附在地表浅处的,质地较差的玉材已经被开采一空,再加上古玉时期开采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挖採到距离地表较深的玉材,所以在古玉时期工匠们所选取的和田玉矿质地普遍是优良的。观察这个时期所出土或传世的玉器,材质方面多选用和田玉,偶尔会选用质地较好的南阳玉及岫玉,这比高古时期的用料要考究很多,一是因为随着社会及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欣赏力提高,能分别出玉的等级,二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开采、运输及雕刻工具逐步完善。玉器经得起雕琢把玩及自然风化,土蚀土沁的现象减少,断裂或粉化现象的基本不存在。

现代玉的选材就更不用细说,开采技术及工具先进,所选玉材的质地优良,经得起风化。但是却面临着玉矿资源枯竭的窘境,上好的和田玉矿、黄白老玉矿及析木玉矿资源已经开采一空,偶尔有新的玉矿出现,玉的质地成色都较差,经不起雕琢把玩。

从艺术欣赏方面分析这三个时期的玉器,首位的应该是高古玉,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高古玉时期的雕刻工具比较单一,雕刻技法简洁又不失精湛。因为开采技术的限制,玉材的产量很低,所以高古玉被当时的皇族权贵所垄断,在玉器的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很深的内涵,那时工匠们拙朴能勤,创造出多种雕刻技法,比如:汉八刀、游丝毛雕等,使用这些技法制作出的玉器,无论是透雕、浮雕、还是阴线划刻都十分精湛,每件玉器的器型、图形都包含很深的文化底蕴及很高的艺术品位,这是现代人无法比拟的。在开采及雕刻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仍然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玉器,除了工匠们自身较高的技艺及艺术内涵外,还有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的法律所制约,如果将象征皇权的、资源稀缺的玉材制作成了残品,那么,最高统治者或许会因此而震怒,工匠们也会为此而招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在皇权统治时期是十分常见的。

高古玉时期与现代不同的是玉料的取材及用法,当时的人们认为,玉的皮料及沁色都属于杂质,是不纯净的部分,所以在取料时会将这些部分剔除掉,剩下的玉材就大小来决定雕刻什么样的器物,但是由于受生产力水平所限,选择玉材的范围比较小,选用的玉材质地大多较差。自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除了佩戴,还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灯架、香炉、餐饮具等等,除了日常佩戴及使用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玉器被作为一种礼器在祭祀或随葬时使用。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玉充满崇敬,玉器的身份很高,甚至将学问与其贯通融合,更有学者把玉与礼学思想结合起来研究,为顺应当时最高统治者喜爱玉的心理,文人们把天、地、仁、智、义、礼等传统思想观念附合在玉的各种特性上,随之而来的有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等学说。高古玉的雕刻精美细腻,器型大气古朴,缓缓地述说着悠悠岁月中的历史传奇,温润的向人们展示着中华几千年来璀璨的历史文明。

古玉时期的玉器延续高古玉时期的雕刻技法与器型,但随着诸侯割据、各王争霸时期的开始,出现了群众生活动荡、文化及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的现象,有的雕刻技艺得不到好的发展和传承,逐步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比较昌盛的唐代,玉器的开采得到了进步,所使用的玉材绝大部分为和田玉,含少部分的地方玉,唐代的玉器中虽然有很浓的唐朝的历史韵味渗透其中,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高古时期的雕刻技法及风格。 时至此时,玉器仍然被皇室权贵所垄断,所以在玉器的选材及雕刻上均是相对比较精致完美的。皇室权贵垄断玉器的时期截止于宋代,进入宋代以后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玉矿的开采技术进步,玉材的产量随之增加,在当时只有顶级的玉材与雕工精美的玉器会被进献至皇室,其它质地与雕工参差不齐的玉器流入社会。在宋代比较富足的平民可以购买或定制玉器,但是质地与雕工绝对无法与皇室相比。那时流行在出嫁时,由娘家配上一副龙凤镯赠予新人,祝愿双方今后生活美满、万事吉祥,更有自小定亲,双方长辈将玉制作成鸳鸯对儿作为二人信物使用,可见玉 在当时是人们所喜爱珍视的重要产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明清时期开始人类文化大幅提高,开采运输技术越发成熟,明代开始对外开通海陆贸易大量珍贵玉原料及宝石进入国内,冶金技术提高雕刻工具大大进步,国外的先进技术及技术人员进入国内,郑和七下南洋的收获远不止此,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文明进步,人类视野开阔、思维发达、心胸与思想广袤辽阔,人们更加注重如何享受生活,更加追求艺术欣赏陶冶情操,明清时期的玉雕工艺绝大部分还是延续古玉雕刻的技法,但是不论从雕刻工艺或质地成色来看都远高于高古玉及古玉,非常具有收藏价值,明清二朝的帝王都极为爱玉,因此这时对玉器的广泛使用是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康熙至乾隆年间,这段时期国富民强,文化艺术达到鼎盛,玉器的用料及雕刻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期工匠们不仅雕刻当时风格的玉器,更加喜欢将高古玉时期常用的艺术图形与当代的玉器器型与图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玉器的历史内涵以文化修养,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高古玉器浓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修养,从古至今的人们皆是欣赏和喜爱的。在出土及传世的清朝时期的玉器上我们可以看出,玉的选材精细,多为硬度密度较高的和田玉,土蚀土沁的现象极少,所使用的雕刻工具十分先进,雕刻技法更是独特细腻。

因为玉的稀缺性,在古玉时期玉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是装饰佩戴、生活器具以及祭祀随葬的重要器物之一。时至今日,玉仍然被人们视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内涵的珍贵宝石。

现在虽然开采技术及雕刻工具先进,但现代玉器在艺术欣赏力和文化涵养方面远不及高古玉及古玉,雕刻的图形是单一的传统文化,固执死板完全没有高古玉和古玉的流畅及底蕴。现代人所谓的玩玉,根本不可能达到古人们所说的人玉合一,古玉通融。古时的雕刻工匠们,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他们除了有很深的雕刻功底外,还努力钻研历史文明,创造新的雕刻技法,升华自身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修养,每个工匠对待玉的态度是崇敬而虔诚的,认为能够制作玉器是一种神圣的使命。而现在的雕刻师只是在迎合市场需求,完全不钻研思考如何创新,一味的使用仿古图形,雕刻出来的玉器却是形似而神不似,丝毫没有高古玉或古玉的神韵在其中。这种四不像的玉器在当今的玉器市场上占据主流位置,这是一种可怕的趋势,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优质的玉材得不到完好的使用,中国独有的玉器雕刻技法以及传承至今的玉文化,或许将就此消失。

最后谈一下这三个时期玉器的收藏价值,其一高古玉,虽然在玉质选材上差强人意,但因为它独有的艺术欣赏性以及稀缺性,有非常宽阔的历史研究空间及艺术欣赏力的价值,当现代的人们或佩戴把玩或摆放欣赏高古玉器时,会不由自主的被它本身所蕴含的艺术及文化底蕴所吸引;会意识到它在高古玉时期尊贵的社会地位,这种影响会无形中提升收藏者的自身修养与生活品味。所以我认为高古玉的收藏市场很被看好。其二是古玉,虽然古玉的历史研究空间不及高古玉,但是它在选材取料、雕刻工艺方面均可达到优良的标准,所以我认为还具有一定的收藏空间的。

这里着重说一下现代玉,现代玉在雕刻技艺和文化艺术底蕴及欣赏力方面不及高古玉和古玉,但是现代玉的材质是优良的,其中我看好的有三大矿脉,一是位于新疆和田的和田玉矿,二是位于岫岩偏岭子及海城孤山的黄白老玉矿,三是位于海城小孤山仙人洞的析(si)木玉矿,这三种玉几乎占据了所有玉的优点,不论从质地成色各方面都是优中之优。

首先我们来分析和田玉,一直有和田玉在殷商之时就进入中国的说法,它自古以来广受人们所喜爱,是古代皇室权贵所垄断的主要玉材之一,在高古玉、古玉及现代玉的选材方面占据主要位置,优良的和田玉硬度约为6~6.5左右,密度为2.95~3.17之间,呈色为白玉、青玉、碧玉以及少量的黄玉,有山料、山流水料、以及河磨料之分,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河磨料,河磨料顾名思义是出产于河水中,现在人们普遍称和田的河磨玉为籽料,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完全的叫法,籽料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解释就是如同石籽模样的原料,并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玉在河水中把质地养透了,变得像羊油一样所以称为脂料。我的理解是,玉从河水中被开采出来后,没有被分割的或是直接整料雕刻的应该称之为籽料,大块的籽料被分割后就应该称之为河磨玉,这点从玉质分析也可以印证,籽料常年在河水中浸泡、冲刷、养护,分子结构的受力点是全部包裹向内受力,这样的材料不分割,整料雕刻,不会改变它的受力方向,玉材可以比较完整的保留其原有的分子结构受力状态,成型后玉器不会产生细微的肉眼观测不到的裂隙或改变。同样的籽料被分割后,改变了它原有的上亿年的受力状态,硬度密度再高的玉材都会产生细微的肉眼观测不到的裂隙, 这种细小的裂隙禁不起常年的风化,慢慢的会演变成比较明显的暇纹。但总的来说和田玉的硬度高密度大,优良的和田玉雕刻出来的玉器不易受风化影 响,是具有收藏价值的。

    其次说一下岫岩的黄白老玉,它的硬度约在6.36~6.46左右,密度与和田玉一样在2.95左右,呈色为黄白、以及鸡油黄,分为山料和河磨料,黄白老玉历史悠久从红山文化时期就广被人们所使用,但是由于古代的开采技术及雕刻工具落后,黄白老玉矿真正被开采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它的等级分化明显,末等玉材含棉点,杂质多,质地偏软,硬度、密度不够,呈色较杂多为青白泛黄,顶级的黄白老玉纯净似水,基本没有杂质棉点,硬度密度高,成色为纯正的鸡油黄,黄白老玉矿的储存量比较大,但是真正达到顶级标准的黄白老玉只有几百吨。由黄白老玉雕刻出的玉器,温和细腻使人有赏心悦目之感,不会因风化而产生裂纹或褪色褪光的现象,具一定的收藏及升值空间。

再谈一下最为突出的析木玉,析木玉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玉矿当中最晚且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因为硬度高密度大析木玉几乎没有皮料,在上亿年河水浸泡养护下玉质纯净细腻,颜色多为黄绿、浅绿、绿、墨绿几种,是唯一一种可以和翡翠媲美的玉,它的总产量约有几百吨,但是真正达到顶级的析木玉产量非常少总和不会超过10吨,析木玉的自然天成之美是任何玉都不可比拟的,它的出现打破了自古以来“玉不琢不成器的说法,析木玉的色泽温润,净度奇高,它形似缩小版的灵璧石,不用人工二次雕琢就是天然的风景奇石,小块的可以任人在手中把玩,大块的可以摆放欣赏,这和它独特的形成过程关系很大,析木玉是河水中的火山口喷发后形成的,河内的火山口不大岩浆量也不多,由于火山喷发时地壳变动大,喷发后岩浆在河水中与其他矿物迅速融合形成新的矿物(析木玉),河水一边冷却其他泥沙矿石一边覆盖,导致新形成的矿物被层层覆盖在河床深处,就地而成形状通透嶙峋,在上亿年不见阳光空气,河水冲刷不到的稳定环境下,矿物的杂质被洗涤干净,玉质温和似水、皮料自然褪掉。使用析木玉雕刻出的玉器清丽温润,不会因风华而产生褪色褪光及裂纹的现象。由于析木玉产量奇低,并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珍宝,有巨大的收藏及市场升值 空间。

 

可惜的是在玉矿发现、开采、保护的过程中人们缺乏经验,导致玉矿被疯狂开采直至枯竭,目前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近代玉器数量几乎为零,如果再没有新的优质玉矿被发现,那么好玉即将就此消失,传承至今的中国独有的玉雕工艺和历史悠久的玉文化将变成虚无漂的传说。

另外,目前收藏及鉴赏市场的杂乱现象频现,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广大藏友们的注意与重视。近日我听说有将新疆和田玉、湖北绿松石、河南南阳玉以及辽宁岫玉统称为中国四大名玉的说法,这令人啼笑皆非,其它三种玉我不做评论,因为无论从质地、呈色、矿物含量以及分子结构上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玉,但是绿松石为什么会混迹其中?绿松石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石头,只是因为这种石头颜色艳丽,密度硬度相对较高就能称之为玉了?我实在不明白,伪专家们是如何划分的。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使用绿松石制作的器物,它在全球被广泛使用,产地国内外皆有,优良的绿松石可以作为宝石使用,但是它的矿物含量与分子结构以及质地与玉有巨大区别,绿松石是铜和铝以及磷酸盐矿物的结合体,硬度在5~6之间,密度约为2.6~2.9,颜色多为不透明的蓝色、蓝绿、浅绿、黄绿、白等,优质的绿松石为瓷化表面,抛光打磨后会泛出像陶瓷表面一样的光泽,硬度密度差别大,有吸水性经不起风化,常年日照会变色褪光。在如此巨大的差别下,竟然产生将绿松石归为玉类的说法,我认为这就是在混淆收藏市场。

由于许多伪专家没有科学依据的胡乱评论,扰乱收藏与鉴赏的市场,使人们盲目跟风收藏,从而错过真正值得收藏的珍宝,在这种市场混乱的情况下只会使玉退出收藏舞台的速度加快,我认为应该快速有效的整顿收场及鉴赏市场,以正确的眼光及位置发现探索真正值得被重视的宝物。高古玉、古玉以及现代玉,应该被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它们是大自然和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璀璨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值得人类不断地去追寻与探索。